通讯员:【田建忠 】驱车从长沙出发,一路向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两个小时,到达韶山市。这里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诞生地,毛泽东故居也被无数人称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近日,由毛泽东文学院举办,社会实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新时代文艺之星”主题活动,一同走进毛泽东故居,从一件件展品和一个个故事中,真实地触摸历史的脉动。

古朴农舍见证伟人成长在韶山冲,一栋坐南朝北的“凹”字形农舍,就是毛泽东的诞生地。故居前是一个一亩地左右的池塘,此即南岸塘。绿水荡过桥洞另一侧,那里便是毛泽东小时候游泳的地方。放眼望去,这里依山傍水,青松郁郁,翠竹婆娑,前塘夏季荷花飘香,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故居斑驳的泥墙上,似是诉说往日经历的风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在此生活了17年后,离开家乡继而投身革命。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故居按原貌恢复后,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地。

故居共有房屋18间,讲解员说道,毛泽东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直至1910年的秋天离开这里外出求学。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故居中一处小阁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询问后得知,这是毛泽东1925年回到韶山在组织农民协会的运动的场所之一。时间线拉回到1925年6月中旬,毛泽东在韶山自家的阁楼上主持了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的入党仪式,当时的入党誓词是:“努力革命,牺牲个人;服从组织,阶级斗争;严守秘密,永不叛党。”从此,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韶山燎原。到1927年6月,党员迅速发展到230多人。党组织也迅速遍布以韶山为中心的湘潭、湘乡、宁乡三县边界地区。

馆藏展品讲述感人故事毛泽东纪念馆位于韶山乡韶山村引凤山下,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8849平方米,1964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原名“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纪念馆上方,引人注目的金色牌匾是由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4月20日题写的。这个有着5000余件展品的纪念馆令游客们深感震撼,其中,一件有着73个补丁的睡衣,是游人驻足时间最久的展品。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雷蒙服饰店王子清师傅为毛主席缝制了这件睡衣,春秋两季都可以穿,主席很喜欢,居家时常穿,一穿就是20多年。不仅仅是73个补丁的睡衣,主席的节俭在其他展品上都能找到佐证——作为中国的“第一家庭”,毛泽东一家也像中国无数的普通家庭一样,使用购货证和各种定额票证购物;修补焊接过的热水瓶;过生日只需简单的生日食谱……穿行在纪念馆,扑面而来的是反奢倡俭、清廉如水的优良党风。毛泽东外出视察,每到一地都坚持交款交粮,住宿也自己付费。生活账上对这些有详细的记载。他自己不搞特殊化,也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1959年底,他得知部分同志跟随他外出途中无偿收受或低价购买地方财物情况后极为愤怒,派汪东兴着手调查同时整顿这一不良风气,并拿出自己的稿费,一一退赔,总共退赔了两万多元。

宗祠中的革命情怀在毛泽东故居附近,还分布着韶山农民夜校旧址——毛氏宗祠。徐步走进毛氏宗祠,宗祠大门门额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两侧对联为“注经世业,捧檄家声”,象征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在讲解员的解说下,记者了解到少年毛泽东的一段有趣往事。毛泽东少年时,有个叫毛承文的农民,敢于与地主豪绅对抗。地主与族长勾结,诬毛承文“破坏族规”,将他押进祠堂,准备毒打。毛泽东闻知,非常愤慨,与穷苦农民一道冲进祠堂和族长说理,迫使族长释放了毛承文。听完故事,不少游客笑了起来,纷纷赞叹毛主席身上那与生俱来的革命斗争精神。从斑驳的石碑,依稀能感受到热血激昂的时代余温,这其中所蕴含的奋斗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到访的游人。

伟人精神在华夏大地传诵

走到毛泽东广场,我们就看到,广场纪念区内摆放着许多单位和个人敬献的花篮,不少瞻仰完毛泽东铜像的人们在此拍照、摄像;瞻仰区则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人们在完成简单的纪念仪式后便移步它处,为后来者腾位,即便如此,这里仍旧是人挤人、脚靠脚。看到了一份来客登记表和一本签字簿。从来客登记表上可以看到,每个月,这里既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团体等组织的集体活动,又有烈士亲属、退伍老兵等的个人祭扫活动。“主席足迹历艰辛,后人继承不变心”“铭记主席遗志,忠于党的事业”“谢谢毛主席为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付出的一切”……翻开签字簿,一行行或苍劲有力、或行笔稚嫩的字,记录下了到访者对毛主席的崇敬。“你看这几页,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到访时留下的。”

讲解员李老师说:“毛泽东广场是世人缅怀主席的必去之地,每年来自海内外数以万计的游客和民众聚集于此,向毛主席铜像行鞠躬礼、敬献花篮,在广场上唱红歌、舞红旗,用这种简朴而又特殊的方式表达追思。”

我相信来自西藏23名作家、湖南8名、新疆15名作家。就像毛泽东精神永远放光辉。我们像胡杨一样,在戈壁绿洲上不断向下汲取养分、向上伸展翅膀,坚持文学创作,像天山雪莲一样,在高山寒风中绽放文学魅力。

本文内容转载自:晨报之声,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新时代文艺之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