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不顾成员国的分歧,执意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高额关税,这一举措在欧洲各界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从芬兰总统亚历山大・斯图布到斯洛伐克总理罗贝尔特・菲佐,再到德国经济部,众多声音都在反对这一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德国宝马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利弗・齐普策警告说,关税可能会 “损害全球活跃公司的商业模式,限制向欧洲客户供应电动汽车,将会减缓运输部门的脱碳进程”。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董事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也批判说,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收关税与欧洲推广电动交通和推进气候保护的目标相矛盾。事实上,欧盟内部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非常明显。支持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欧盟成员数量远低于投反对票和弃权票的欧盟成员数量。然而,由于欧盟议事规则,这一决定最终还是得以通过。德国、匈牙利等国家明确投出了反对票,西班牙、瑞典等国家则选择弃权。西班牙经济、贸易和商业部长卡洛斯・奎尔波表示,欧盟必须与中国继续谈判,找到解决方案。欧盟的这一决定不仅遭到了成员国的反对,也引发了欧洲汽车行业领导者的担忧。大众、宝马、梅赛德斯 - 奔驰等欧洲主要汽车制造商都一致反对征收反补贴税,支持公平竞争,主张开放市场。他们深知,加征关税不会提高欧洲汽车工业竞争力,反而可能会让欧洲车企错失发展的机遇。欧盟的这一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仅对中欧贸易投资合作造成了阻碍,也延缓了欧盟自身绿色转型进程,还将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中国商务部发言人也明确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坚持市场主导、立足充分竞争,通过不断自主创新,增加了世界绿色公共产品的优质供给,为全球应对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欧方的保护主义做法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干扰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

二、中国反击白兰地反倾销措施

(一)白兰地在中国市场地位

中国作为法国白兰地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每年消费量巨大。法国白兰地在中国烈酒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深受部分消费者喜爱。然而,随着中国对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白兰地在中国的地位岌岌可危。据数据显示,2023 年法国向中国出口了 6150 万瓶白兰地,出口额超 17 亿欧元,相当于 131.7 亿元人民币。如今,反倾销措施一出,白兰地的进口成本大幅增加,其在市场上的价格也可能随之上涨,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进而影响白兰地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二)欧盟反应

中国对白兰地实施反倾销措施后,欧盟各国反应强烈。法国作为受影响最大的国家,白兰地生产商叫苦连天。法国知名干邑白兰地轩尼诗的生产商(LVMH 集团)股价下跌超过 3%,人头马君度股价更是下跌超过 8%。法国干邑游说团体(BNIC)紧急呼吁法国政府采取行动,阻止中方对其白兰地征税,称中方这项反制措施对法国的白兰地行业是 “灾难性的”。西班牙也坐不住了,经济部长紧急呼吁欧盟跟中国谈判。西班牙视中国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23 年双方的双边贸易额达到约 500 亿欧元,约占西班牙总进出口贸易额的 10% 左右。西班牙不愿意卷入贸易争端,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避免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指责中方此举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并扬言会向 WTO 提出挑战。然而,欧盟在对华电动汽车的调查中,并未发现其对欧盟汽车制造商造成了实质性损害,但欧盟方面依然坚持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欧盟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自相矛盾。

三、欧盟加征关税原因及错误

(一)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原因

欧盟之所以强烈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自身产业不佳,欧洲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但在电动汽车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却具备完整产业链、稳定供应链以及高性价比产品等优势,在全球市场迅速崛起。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由 5 年前的 1% 上升至目前的 8%,预计 2025 年可能达到 15%,且价格比欧洲本土车型低 20%。这让欧洲本土汽车制造商感受到巨大压力,为了给自身汽车制造商转型赢得时间,欧盟选择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另一方面是政治因素影响,欧盟部分国家在美国利益的胁迫和西方媒体的曲解下,被迫采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的立场。比如德国专家指出,欧盟对华加税,是地缘政治利益裹挟的结果,欧盟内部立场并不统一,部分国家在美国利益胁迫下,对中国产电动车产生过度担忧和误解。

(二)欧盟举措的错误

欧盟的举措存在明显错误。首先,欧盟选择进行反补贴调查是错误的。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市场上的热销,并非仅仅因为政府补贴政策,而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具备庞大的人才数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全面的制造业门类和巨大的市场规模等深层次优势。中国电动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激烈的本土市场中不断创新,形成了整体产业优势,为消费者提供高端、性价比高、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电动汽车。这种竞争优势并非凭借所谓的巨额补贴而形成。其次,欧盟借助贸易保护措施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举动也是错误的。公平竞争才能激发创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实质上是使用单边经贸工具人为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洲经营成本,阻碍其在欧洲市场的发展,这不仅对提高欧盟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没有任何帮助,而且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同时,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将对整个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严重干扰和扭曲。

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势

(一)国际竞争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际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优势。首先,供应链完整度和产业聚集度高是重要优势之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形成了涵盖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布局。例如,安徽省合肥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布局全面,拥有 6 大整车企业,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当地产业链和汽车产业关联性强,芯片、集成电路等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江苏省常州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动力电池竞争力极强,产业链完整程度接近 97%。其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规模巨大,且增长潜力强劲。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 35.8% 和 37.9%,市场占有率达到 31.6%,当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中占比近 65%。中国已连续 9 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巨大的市场规模为技术研发、迭代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各级别新能源汽车都能找到发展空间。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新技术接纳程度高,促使车企将新产品、新技术率先投放中国市场。

(二)技术创新与政策环境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比亚迪有技术‘鱼塘’,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会捞一条出来。”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还得益于智能化技术赋能,如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技术。政策环境也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发展。政府部门完善政策体系,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生态,加强产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例如,工信部将加快推动电动车生产准入管理条例出台,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商务部深入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汽车数据共享,加快活跃新能源汽车二手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五、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展望

(一)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正如长安汽车周安健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电池技术、充电体系建设、商业模式不成熟以及未来三到五年残酷竞争等四大挑战。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还面临价格高昂、充电设施不足、保值率偏低以及安全性问题等多重难题,这些都成为新能源车全面替代燃油车的绊脚石。然而,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从全球范围来看,低碳环保的趋势不可逆转,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电气化浪潮的重要方向。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大国,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还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随着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

(二)未来走向世界

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走向世界具有广阔前景。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突破。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纯电动车技术、智能化联网、轻量化等方面不断进步,续航里程不断提高,价格越来越亲民。同时,能源管理和智能充电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比亚迪为例,2023 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达到 242765 台,同比增长 334.2%,足迹遍布全球 59 个国家和地区。在巴西、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比亚迪获得了 2023 年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全球化布局的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全球份额会进一步扩大。此外,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 “走出去”,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总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机遇更大。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有望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导者。

本文内容转载自:强哥看世界观天下,原标题《央妈亮剑,欧盟“醉”醒于白兰地之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